美国列出了“修理”名单配资平台,印度和巴西首当其冲,中方则直接送给美方两句话。那么,美国为什么要“修理”印度和巴西?中国在此时送出两句话,又隐含哪些深意?
当地时间9月28日,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宣称,美国将不得不“修理”包括印度、巴西在内的一些国家。他的说法并不含糊,点名批评这些国家的市场不够开放,政策损害了美国利益。卢特尼克甚至搬出瑞士来举例,说这样一个小国对美国都有4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,“这种情况必须修理”。这种强硬姿态的背后,其实是美国在国际经贸关系中,又一次把自己摆到“仲裁者”的位置,将顺差与逆差的账算得清清楚楚,但回避了规则本身的公平与否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的“修理名单”并不是随意喊出的。就在8月底,特朗普对印度商品征收50%关税已正式生效,9月初他又高调宣称美印关系会“迎来突破”,结果在联合国大会期间,双方的贸易代表谈来谈去,还是没能解决关税和能源问题。
印度一边寻求美国取消惩罚性关税,一边又坚持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,这让谈判陷入僵局。美方的逻辑很清楚:要想降低关税,就必须减少俄石油进口。但印度的回应也毫不退让,要求美国若真想减少其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,就必须允许印度转向伊朗或委内瑞拉采购石油,这等于正面触碰了美国的制裁红线。于是,谈判表面上有进展,实质上却被拖入一场更复杂的地缘政治算计。
展开剩余66%巴西的处境也类似。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,巴西在特朗普眼里,早已是“需要修理”的对象。卢特尼克这次直接点名,意味着美巴贸易很可能面临新一轮的摩擦。对于依赖中国市场的巴西来说,华盛顿的压力和北京的机会形成鲜明对照。换句话说,美国一方面想通过高关税和市场准入限制来敲打巴西,另一方面却在无形中把巴西进一步推向中国。
至于瑞士,虽然只是被带了一句话,却更能说明问题。美国并不是单纯在意国家大小,而是盯着“顺差账本”。特朗普和他的团队反复强调“第一份协议才是最好的”,这意味着任何晚来的国家,都要付出更大代价,才能得到接近的条件。这种赤裸裸的“先到先得”逻辑,把所谓的自由贸易,变成了等级化的利益分配,而美国则牢牢占据着制定规则的主导权。
从时间节点上看,美国挑动所谓“修理名单”,并非偶然。10月的APEC峰会在即,美印之间的分歧、巴西的犹疑、欧洲的观望,都让特朗普急于通过强硬表态,来抢占议程主导权。但问题在于,美方所面对的对象不再是单一国家,而是多个有自主利益考量的新兴经济体。印度有能源多元化的需要,巴西有农产品出口的依赖,瑞士有金融顺差的传统,美国想把他们捆绑到同一套规则里,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除此之外,特朗普希望通过“修理”他国来向选民展示强硬,证明自己在对外经贸上比任何人都“敢于亮剑”。这种姿态或许能博得短期掌声,但长期看,却有可能把美国推向孤立。因为在全球产业链高度交织的今天,单方面的施压未必能换来更多市场,反而可能加速产业转移和伙伴关系的重组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国驻美大使谢锋送给了美方两句话。首先,谢锋大使表示,“希望美方采取实际行动,与中方相向而行,认真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。”这句话表面温和,却暗含对比。因为在中美关系框架下,中国始终把合作与共赢放在前面,而美国却频繁用“修理”的口吻对待合作伙伴。
其次,谢锋大使强调,“事实表明,中美完全可以相互成就、共同繁荣,造福两国、惠及世界。”这句话实际上提醒美国,如果一味沉迷于通过施压来获取短期利益,最终失去的是长远的市场信任与全球信誉。
总的来看,美国的所谓“修理名单”配资平台,既是一份威胁清单,也是一份机会清单。它揭示了华盛顿试图通过单边施压,来重整全球经贸格局的野心,但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新审视伙伴关系的契机。中国送给美方的两句话,就是在提醒华盛顿,不要把合作伙伴当作可以随意“修理”的对象,否则最终结果可能适得其反。
发布于:安徽省镕盛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